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

土地情與文化沉澱的延續 Encore

看書在哪裡最好?
看「親愛的安德烈」,一定是在咖啡館。龍應台、安德烈在討論著香港的文化失落。這項咖啡館是他們重要的指標。後來連飛力普也加入討論自己的觀察。
我都在哪裡看這書了啦?
在上班前、下班後、在公交車上、在家裡坐在電腦前、在豎起床板看直至倦極而睡。
昨天看完序,立即寫日記,然後,弟弟要用電腦,我退位讓賢的時候,正好適合開始展卷。
前後三年的成書時間,二零零四年至二零零七年,原來不是很久以前。
今天看完,又是時間寫讀書報告﹗
看這書,想很快地看完,因為既是因是母親愛的書而看,有點「指定讀物」的意味;而且又是中途插隊。
但是看的時候,同時卻在想,會不會慢慢看更好?因為兩母子談的,是人生的各層面。有想起朱光潛「給青年的十三封信」嗎?但是現在的青年,會回信呢﹗
看這本書,一口氣瞭解了母親及弟弟。當然,真正要瞭解,是要真人。再且瞭解,是自己,瞭解自己在社會上的困境、想法、原因。看讀者回響,又看到了更多的,這一代、那一代,這文化、那文化。
匆匆地看,不夠深刻,但在社會的觀察,卻也有很多提醒。他們的觀點不一定是唯一的正確答案,但是,他們說出了自己的觀點、觀察、想法,過後又不介意刊登意見不同的讀者的回應。
看這本書,真的適宜大家一同看,然後討論嗎?會否太形式化?如果有,我期待。
其中一篇寫台灣的新聞都沒有國際大事。我想起朋友看到我的網誌都是我的大城小事。我都有想過寫更多,寬闊世界的事,但也有想過就這樣都沒有辦法。寬廣的內心宇宙也與大世界的宇宙同樣廣闊,但我沒有這樣的眼光。
關於戀愛,只有很短的談話,我也很喜歡:
「你是否也能想像:在你遇到自己將來終身的伴侶之前,你恐怕要戀愛十次,受傷二十次?所以每一次的受伤,都是人生的必修课?受一次伤,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勾,面对下一堂课。歌德所做的,大概除了打勾之外,还坐下来写心得报告——所有的作品,难道不是他人生的作业?从少年期的《维特的烦恼》到老年期的《浮士德》,安德烈,你有没有想过,都是他痛苦的沉思,沉思的倾诉?
   你是否应该跟这个你喜欢的女孩子坦白或者遮掩自己的感情?我大概不必告诉你,想必你亦不期待我告诉你。我愿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报告,那就是,人生像条大河,可能风景清丽,更可能惊涛骇浪。你需要的伴侣,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,浅斟低唱两岸风光,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。换句话说,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。」
 我總只在寫心得報告。你看。
A book of dialogue of a mother and a son. The general and specific mis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two generations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